艺术源于生活
学生会文艺部部长 李燕清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艺术源于生活》。
怀素小时候家里很穷,年少时就出家当了和尚,诵经坐禅等佛事之余,他对练字产生了兴趣。因为买不起纸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他勤学精研,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写至再三,盘板都穿,秃笔成冢,以“狂草”出名。“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也很大,怀素晚年草书趋于平淡。 他存世草书墨迹很多,著名的有《东陵圣母帖》、《论书帖》,是含有章草笔意的优秀作品;《苦笋帖》、《千字文》和《自叙帖》,均为狂草,笔势狂怪怒张,神彩飞舞,可以说是着力的佳作。
艺术能开发人的智力,艺术能增强人的涵养,艺术能净化人的心灵,艺术能美化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艺术能挖掘人的潜力,找到人的“闪光点”,它能帮助同学们找回自己,找到自我,并促使同学们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走向成功。
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音乐节奏,如同生命里的行进步伐一般.伴随着自己喜爱的音乐,寻找那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乐是一种消遣娱乐的表现形式。音乐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帮助人们舒缓工作中的压力,减轻了精神上的负担。
其次,音乐也是从生活中而来的。一切皆源自于生活,生活也是音乐的重要出处。品味音乐就如同品味生活,让人感受其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对待音乐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生活的态度,乐观,悲观,皆如音乐一样。音乐是生活的调剂品,它能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彩多姿。
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而且还是音乐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音乐思想诸多理论中之一。《论语》、《史记·孔子世家》中载,他能“弦歌不衰”、“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能“击磬于卫”、“取瑟而歌”、“学鼓琴于师襄子”,曾作琴曲《陬操》,整理《诗经》音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又“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中《孔子世家》)。如此谙熟音乐又自幼习礼的孔子,却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故他将“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视作己任,在“歌乐者,仁之和也。”(《孔子家语·儒行解》)的思想指导下将音乐作为“六艺”(礼、乐、射、书、御、数)之一,以此来提高君子“仁”的修养。在孔子对音乐的论述中,“成于乐”论是孔子对音乐的最高评价,也体现孔子对音乐的高度重视。
马克思曾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反过来又会对人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所谓审美能力是人们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是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美术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通过绘画、工艺作品欣赏、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从艺术的内在规律中寻找产生美的根源、感受美的存在,探寻美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具有区别美与丑、好与坏、高尚与庸俗、健康与颓废的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摒弃、改造丑恶的东西,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比如学生绘画,它不仅仅是个学画的问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不可能都成为专业画家,但通过绘画训练,不仅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出色的想象力、创造力与记忆力,使他们自然而然地领悟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而且手部肌肉群得到了极大锻炼,也锻炼了脑眼手的协调性,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积极探索的精神。在风景写生课中,学生必须考虑怎样取景, 能调节人的思维方式,有效地增强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从而提高了人的智力水平。
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生活便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草一木或一瓶一罐都能成为艺术创作的素材,无论是绘画、摄影还是平面设计,任何艺术都是通过作者从生活的素材中提炼和浓缩,或渲染、或夸张、或借题发挥,发挥艺术家独特的想象和构思,展现其思想情感及审美理念,从而比生活更生动、更强烈、更具感染力和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