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主要应该研讨什么
集备使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得以共享。按理说,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研究的问题越深入具体,效果会越好。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都比较忙,每周不可能抽出太多时间来进行集中讨论,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备课效果,真正做到备有所得、备有所值,就需要认真思考一番了。这个问题的中心其实就是,集体备课主要应该研讨什么。根据备课内容的不同,在集体备课时应着重研究以下问题。
明确课标要求
备课首要的是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等,体现着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集体备课一定要有“课标意识”,离开了课程标准就没有了参照系,备课也就是一笔糊涂账。学校教育只有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和质量标准,减少教学的随意性,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
落实课程标准,做到“国家课标校本化”,还需要将课程标准适当地具体化。课标只有具体化了,才便于操作和评价。如天津市河东实验小学的李慧媛老师等人,在集体研讨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教材时,把课标具体化为一组数据:能听懂、会说18组英语会话和短文,能进行简单交流;能听、说、认、读148个英语词语和50个句子;能听、做8个英语游戏;能听、做、表演3个英语活动,等等。有了这样一组数据,一册书的任务也就明确了。再把这一组数据细化并制订落实措施,课程标准就落到了实处。
领悟教材编者意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一标多本”,即同一学科在同一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多种版本的教材。各种版本的教材在编写意图、编写体例上差别较大,因而教师在集体备课时要研究所使用教材的特点,领悟编者的意图。理清了教材的结构,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就不一定要严格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讲,而可以按照教学领域的划分来灵活处理教材。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编排采取模块结构,每个单元都是围绕某一主题来选取文章的。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至爱亲情”,编者分别选了朱自清的《背影》、黄飞的《甜甜的土》、刘义庆的《人琴俱亡》、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5篇文章。在备课时,教师就要分析编者为什么要选这5篇文章。分析作者:朱自清是大陆作家,黄飞是台湾作家,体现了选材的“海峡两岸”;刘义庆是古代作家,邹韬奋是现代作家,体现了选材的“古今”;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别的都是中国作家,体现了选材的“中外”。从文体来看,有散文、小说、文言文、回忆录,这是落实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文体知识的要求。从描写的对象和表达的主题来看:有父爱、母爱、兄弟之爱、双亲之爱,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至爱亲情”这一单元主题。不同版本的教材同一主题单元选的文章并不完全一样,只有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才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理清教材结构
集体备课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理清教材的逻辑结构,这包括整个学段的知识结构、一册书的知识结构、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甚至是一篇文章或一节教材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不仅包括同册书横向的知识联系,还包括不同年级纵向的知识联系。比如刘鑫老师等人在备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一课时,提出首先要引导学生复习前边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最后告诉学生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正比例及其应用、反比例及其应用、比例尺。这样,就把整个小学阶段有关“比”的知识串联整合起来,形成一条很清晰的知识线。前边已经学过了什么,现在要学什么,后边还要学什么,教师清楚,学生明白,讲课时就不会糊里糊涂地跟着感觉走,教学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
一个单元如此,一篇课文、一节教材也是如此。温总理在北京市第35中学听《芦花荡》,评价讲课教师将故事情节归纳为护送女孩、大菱受伤、痛打鬼子3段时,就充分肯定了理清课文结构对思维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上学时最大的收获在于逻辑思维训练,至今受益不浅。这种方法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
设计教学思路
具体到一节课,集体备课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讨论课堂教学的思路。具体的教学环节每个人可以不一样,教学方法也不要求整齐划一,但基本思路却要大致统一。目前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很多,但总的来说无非是“先学后教”或“先教后学”。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所以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自学空间。上课的基本原则是:只要学生能够自学的,教师就不要讲,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会的,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教师再点拨,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
在设计教学思路时,还要树立效率意识。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要力求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是体现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措施。我们所说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向40分钟或45分钟要效率,而不是向24小时要效率。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把课内课外连在一起,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当堂完成,而是包括课外时间,这是缺乏效率意识的表现。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尽量不要“自学前置”和“作业后移”,占用学生的课外活动和休息时间。
精选练习题目
目前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主要是课外作业太多。现在有些教师不是“教课本”而是“教教辅”,一门学科给学生推荐若干种教辅资料,布置作业时也同时要求学生做几本教辅资料上的题。由于教辅资料都有答案,所以教师也懒得批改,让学生自己对答案。大量的重复性练习,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集体备课时很重要的就是要精选习题,题不在多而在精。教师可以从好的教辅资料中精选一部分练习题,也可以自编练习题,总之一定要做到量少、题精,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备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教研形式,搞好了,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搞不好,就会流于形式,浪费教师们的时间。所以,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们都要认真研究集备的内容,做到抓大放小,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
(王敏勤 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