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群体走到了不受尊敬的边缘
――在不少中学,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频遭质疑
转载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9月28日,“教育科学”版面
求解师道困境
刘凯曾3次离校出走。在他看来,自己是在用最极端的办法,抗议老师几十年不变的教育套路:老师批评学生应该单独谈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
教育好新时代的学生,必须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新手段。他说,“教育能力低下的老师,不该奢望学生的尊重。”有学生直言,现在老师整体素质的下滑,已经让老师这个曾经伟大的职业,走到了不受尊敬的边缘。记者在百度搜索时发现,仅今年上半年,涉及老师、学生、家长发生冲突的报道、视频至少有上百个,百度“老师”吧中,充斥着各种对老师不满的帖子。
“老师的一些做法不值得我们尊重”
黄馨一想起自己的高中班主任,就一肚子气。
“她经常发脾气、骂人,没有同学喜欢她。”黄馨告诉记者,每天晚自习都是班主任的发泄时间,几乎每个同学都被她骂过,好好的自习时间就这样浪费了。
一件事让黄馨印象深刻。一次,班主任在晚自习时批评一名同学上课照镜子,她走到学生中间,咆哮着说:“照镜子的同学,你以为你是张曼玉还是梁朝伟?”一时间,全班哄堂大笑。
“也不看看自己,再怎么照你还是那样!”班主任继续说。全班又是一阵哄堂大笑,照镜子的同学满脸通红,把头埋在桌子下面,不敢抬头。那天以后,照镜子的女同学3天没来学校上课。
“为什么老师不能用一些文明的方式呢?”黄馨摇摇头,反问记者,“老师、学生都有人格,为什么老师就不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老师树立威信要以学生失去自尊为代价吗?”
黄馨说,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想尊敬老师,是老师的一些做法不值得他们尊重。
对于教育方法的问题,在四川省眉山市教了22年书的李明认为,批评学生是老师的责任,在一些情境之下,用稍微过激的言语或者在不太合适的场合批评学生,也可以理解,毕竟老师的初衷是希望学生更好地成长。
李明告诉记者,有一次他检查学生作业时,发现一个学生的作业没有按照要求完成,一气之下就把这个学生的作业本撕了,并要求学生重写。李明气头上的举动遭到学生当场反抗,学生质问李明凭什么损坏自己的东西,并表示绝不重写。第二天,家长就打电话到学校,向领导投诉他教学方法不当。
“现在慢慢意识到这样的教育方法是有些问题。”李明说,即使做了那么多年老师,可一旦身处特定环境,情绪一激动,一些话不经意就会说出来,一些事也会下意识地做了。
2002年从西南师范大学毕业的曾小刚,是贵州省遵义市航天中学的一名老师,他曾经和李明老师的看法一样,认为老师无论怎么教育学生,初衷都是好的,即便有些方法过激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但一次和学生言语上的冲突,让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在一堂高二年级的课上,一名女学生不停地说话,曾小刚指责她:“你的素质怎么这么差呢?”曾小刚承认,当时自己语气很重,态度不好。
“你用这样的态度跟学生说话,你的素质怎么这么差呢?”女学生反问道。
“我当时克制住了自己,没多说什么,继续上课。”曾小刚说,这句反问让自己思考了很多:当我在课堂上说她素质差的那一刻,我就已经犯错误了,这起码是一位男士对一位女士的不礼貌;其次,一个成年的学生,对是非已经有了判断标准,上课说话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私下批评,效果会更好。
从那以后,曾小刚随时注意自己和学生说话的语气,对某一事件的批评当着全班提出,对学生个人的批评都在办公室“一对一”完成。
“学生尊重你,才会信服你,与其让学生心有不甘地被批评,不如选择更恰当的方法,使学生主动改正缺点。”曾小刚说。
授课不精也难获学生尊重
“老师对自己所教授科目的知识不精通,也是学生不尊重老师的重要原因。”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叶希告诉记者,由于高一时的物理老师“连解题思路都不清楚”,到了高二文理分班,80%的同学都坚定地选择了文科。
叶希告诉记者,那个物理老师毕业于一所普通的师范学院,是靠着家里的关系进的重点高中。一次在讲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题目时,她自己算错了,学生们给她纠正,她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最后一气之下竟然冲出教室,连课都不上了。
“这样的老师,我该如何尊重?”叶希无奈地说。
北师大珠海分校的袁伟妮对此也有同感,说起自己初一时的英语老师,她连连摇头。袁伟妮说,这个年纪并不大的英语老师,一读英语课文就“卡壳”,每次都用手指着书,头埋得很低,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碰到生僻的单词,他就歪着头想半天,勉强靠着读字母来蒙混过关。
“哪怕他能在上课前一天,自己读几遍课文,也不至于这样啊。”袁伟妮说,这样的老师,会让同学们觉得站在面前的是一个不懂装懂的小丑。
开学两个月后,学生家长找到学校,要求更换英语老师。“该教的课文都念不通顺,还有什么资格教书讲课?”在家长们的强烈要求下,这名英语老师被调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老师因为备课不仔细、上课不认真、表达能力差,经常被学生投诉,许多中小学都采取了班级和任课老师双向选择的措施,经常被投诉的老师往往会因为没有班级选择自己,整个学期都没有课上。在一些中学里,老师几年没有课上的情况并不罕见。
“教学经验缺少,可以努力积累,但是专业知识不精、上课质量差,就是老师的态度问题了。”在曾小刚看来,这涉及一个老师是选择当“职业教师”,还是“以教师为职业”。
“现在有的老师已经变了味。”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巴登尼玛教授说,一个职业教师不计回报的奉献精神,是能传递到学生心中并赢得尊重的,而仅仅以教师为职业的人,就是混碗饭吃,这就导致一些老师对自身素质要求不高,进而影响整个教师群体的质量。
“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可能我还是会回老家做老师吧”
记者统计发现,全国100多所师范院校绝大部分为“二本”院校和专科院校,这些院校在同批次的高校中,录取分数大都偏低。
“我本来报的是一所重点大学,可志愿没填好,就掉到了这所师范院校来了。”某省属师范院校的大三学生朱新颖说,自己之前从来没有当老师的打算,只是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师范生。在朱新颖的身边,和她同样情况的同学不在少数,“一个班里至少有一半人是没办法了,才来上师范的。”
由于不感兴趣,朱新颖在专业方面成绩并不突出,她说,自己每天的生活,除了上课就是上网。到了大四,师范生被安排到中学实习,朱新颖开始焦虑:“一点教师的技能都没有,怎么教学生?”
和同系同学朱新颖相比,江沙不当老师的态度更坚决,已经被安排了实习单位的她,如今依然宅在学校,每天过着“寝室――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江沙告诉记者,他打算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准备研究生考试,至于实习,“能够混过去就混过去吧。”
被问到读研毕业以后做什么时,江沙显得很迷茫:“反正师范生只要不挂科,都可以拿到一张教师资格证,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可能我还是会回老家做老师吧。”
曾小刚也注意到,自己的高三学生中,很少有愿意报考师范专业的,即便考虑报考师范专业,也不会放在第一志愿,“讲课累、收入不多、不容易成名成家,在现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教师肯定不会成为学生选择的主流职业。”
现实情况是,一小部分师范生抱定做老师的信念,走进师范院校;一部分误打误撞走进师范院校的学生,选择接受现实,努力培养兴趣,在教师的路上继续走下去;还有一部分师范生则选择考研,希望通过这个途径摆脱教师这个行业。
但巴登尼玛认为,师范生源质量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能重新拾起对老师的崇敬,还需要老师高度重视自己教授知识的能力,同时时刻注意自身在道德品行、言行举止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