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命更具宽度
——第11周国旗下讲话
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让我们来分享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犹太人的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将蜂蜜涂抹在《圣经》上,让他们蘸着口水来翻阅,父母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告诉孩子们——书是甜的。正是从这些蘸着《圣经》上的蜂蜜开始读书的孩子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门德尔松、弗洛伊德;正是从这些舔着嘴唇,嗅着书香的孩子中走出了129位诺贝尔奖得主。
今天,正是第16个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为“世界图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那些作家淡出我们的视线,当经典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正处于一个越来越浮华,越来越媚俗的时代,对物质永无止境的欲望和追求,耗费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许我们不一定有能力改变现状,但是,我们应该有能力保持独立的自己。那么,我们靠什么来保持独立的自己,而不被这个庸俗的物质时代磨去独有的心灵的光辉呢?我的回答是——“读书”。书是人性的净化器,给人心灵荡涤。书是一缕春风,它能消除你内心的浮躁;书是一支蜡烛,它能使黑暗的心变得明朗,读书,拨亮的是人的心灯。
那么请允许我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读书感受。
在我老家的旧房子里,有一间屋子总是被我的母亲打扫得纤尘不染,破旧而整洁的书架上,存放着为数不多的书籍,在那些寂寞的日子里,那是我不忍舍弃的精神家园。我喜欢在黄昏或是深夜,疲惫一天后,躺在床上,和着盏散发着柔和光芒的台灯,捧书阅读。这时,我的心是平静的,我的灵魂是安详的。我一页一页的翻着书,在书中,我与每一位智者对话,从而使心灵得到一次次洗涤。对我来说,那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曾给我不一样的感动。有一年冬天,我的家乡下着很大的雪,我的心境无比苦涩。我读着弗罗姆《爱的艺术》,感受到一种少有的哲学的安慰。夜晚,美丽的雪花飘落在家乡屋顶上,寂静无声。
而当我面对那些曾经在夜灯下亲近过的书籍时,总会生出一种别样的温情,过去的生命信息依然存留于书页之间,不忍舍弃。我感觉那些日子就在眼前,包括当时的环境、气候、心境。热烈的生命凝固其中,打开它,一切尽皆呈现。
我想我的生命注定无法与读书分离了。 我甚至将作家王晓明的那句话奉为圭臬:“我迷恋于一种享受,那是深夜灯光下的夜读,那是暂离喧嚣的独处,那是相拥文字的漫舞,那是想像力的游牧。”因为,毕竟一段韶光,和着许多体验,毕竟青春时期的无数冲动和梦想,都留驻在书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书页之间留下的痕迹,不止是我的脚印,它们本身就是“我”的一部分。所以我珍惜它们,如同珍惜我自己。
生命如同四季一样花开花落,聚散离合,挽留与错过,点点滴滴,真情回荡在字里行间。那是千年沧桑锻造出的不朽篇章,百年风雨涤荡出的优美文字。当岁月尘封了所有过往的时间与空间,切断了一切回路,是什么将生活转化为回忆,沉淀为永恒?是书籍,用它优美的文字、浪漫的情怀、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描绘出来自书海的安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同学们,让我们读书吧!为了在繁华尘世中远离母亲怀抱的那缕安慰,为了我们躁动心灵得到清澈的洗涤,更为了我们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让我们畅饮这“源头活水”,让我们忍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鼓起“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勇气,拿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坚韧,踏着书香,捧着经典,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吧。我坚信,虽然我们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通过读书,我们终将拓展生命的宽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