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人民教育──误读美国教育:中国英才教育批判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911    更新时间:2011-9-9

误读美国教育:中国英才教育批判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程红兵

编者按  20114月,国务委员刘延东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中美人文交流达成协议,中美双方将启动教育、文化、青年、妇女等多方面的交流。

71981,作为此项目的第一批赴美考察团,由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山西等地的78位优秀校长、教师组成的教育考察团,在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刘彭芝校长率领下,赴美国芝加哥、波士顿、华盛顿深度考察,访问美国最优秀的公立、私立高中。

在考察回国的飞机上,考察团成员程红兵就难掩激动与焦虑,动手写作这篇文章,并第一时间发给本刊。其中的观点有点“刺耳”,但这样“不同的声音”,或许能给中国教育带来不一样的反思和启示。

 

 只有深入到美国的学校中去,我们才会陡然惊觉,过去对美国教育的一些看法,都是片面的、主观臆断的,是对美国教育的误读。

我们以为美国的基础教育还在为基本的阅读能力、计算能力不过关发愁,并不关注英才教育,因此会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总统令。

我们以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总体质量不行,比如 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美国学生的阅读能力、计算能力、科学能力排在中下游,只是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比我们的强,所以美国科技发达。

我们以为美国的基础教育都是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在玩中学,轻轻松松上学去,基本没有负担。

我们以为美国的基础教育特别不重视学科教学,他们的学科教学远远不及我们,不及我们深,不及我们广,不及我们扎实。

我们以为美国的科技教育成功一定是政府投入的资金雄厚,所以要搞精英教育一定要由政府投入相当多的经费。

2011728上午,我们访问了美国的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切颠覆了以往我们自以为是的错误认识,反思中国基础教育中的英才教育,即以前叫重点中学、今天叫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教育,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

我们到访的是一个以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学校就坐落在马路边,与所有美国学校一样,学校没有围墙,在紧靠马路的地方,有一个学生设计的雕塑,是由两个圆形、两个三角形、几个方块、一个人组成的不锈钢雕塑,作为学校的纪念碑,代表教师帮助学生开启科学大门,象征着这个学校的办学宗旨。

这所学校是美国国家创办的4所科技高中之一,始建于1985年,2007年被美国《新闻周刊》列为美国最好的精英型公立高中,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做的“美国100所最佳公立高中排名”中,连续3年位列榜首。一所只有25年历史的公立学校,获得如此殊荣,的确有其不同凡响的做法。

校长伊万•格雷泽接待我们,这是一位年轻的校长,看上去也就40岁出头,虽然背有点驼,但仍显得健壮、英俊,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所学校是如何培养科学技术的精英人才的。然后是学校的校长助理、各学科优秀教师向我们介绍学科教学、课题研究,最后由一个高三年级学生带我们参观学校。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一共4个年级,从9年级到12年级,学生从1314岁到1718岁,主要是来自北弗吉尼亚州的优秀学生。学校属于弗吉尼亚州,是“磁铁石学校”,即有专长的学校。美国的“磁铁石学校”是在办学过程中有非常鲜明的特色课程的学校,因为可以吸收其他学校的学生来选修他们的一些课程,因而有这一称呼。一般公立学校的选修课必须达到2030人以上才能开设,“磁铁石学校”可以聚集当地周边学校的学生,每周一起上半天的课。美国的“磁铁石学校”不仅有科技特色学校,而且也有文科特色学校、艺术特色学校、体育特色学校,“磁铁石学校”常常与相关科技公司、研究机构、大学、社会团体密切合作。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办学宗旨是:特别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包括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好奇心、社会责任感。学校的办学理念贯穿在学校课程之中,学校提供充满挑战性的课程,各个学科相互交融,共同创造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的。

暑假学校:独特的招生育人模式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教育从暑假学校就开始了,暑假学校招收一些想报考这所高中的初中学生。在这里,每个学生每次交200美元,就可以参加这所学校的科技课程,这些科技课程都是动手动脑的,比如物理学科,从加工材料做起,锯、剪、焊、接、电脑编程等,基本功就在这里学会,短短的暑假学校期间,学生学会了许多技能。暑假学校的科技课程非常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科学,比如以电视连续剧《解密》为话题,让学生参与破解一个个有趣的科学秘密,在破解秘密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科学兴趣、研究兴趣。暑假学校针对学生的需求开设课程,学校将参加暑假学校的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要求学生提问题,同时给每个学生阅读材料,放相关电影,高年级带低年级学生讨论问题,然后每个小组集中向学校提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科技化的时代如何保持个性、创造性?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投票,选出最受学生关注的问题,学校针对问题设计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在整个暑假学校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志趣爱好、能力水平、情商、智商以及责任意识、合作能力,教师都可以真真切切地观察到,学校因此可以在这些初中学生里发现一些好苗子,介入早期的培养。

为了更广泛地发现人才,每年招生由这所学校自己组织考试,选拔一些科技方面有志趣、有特长的学生,报考的人很多,每年的录取率就在20%左右。这些少数科技精英,进入学校之后,就开始了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培养。 

大学先修:比我们更广更深的科技课程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课程设置重视基础、突出科技、文理并重。科技、工程、数学学科实力非常雄厚。除了理科课程,还有丰富的文科课程、体育艺术课程。学校特别注意文科理科结合,英语、数学、历史(包括各种历史,如美国历史、科技历史等)是每年的必修课程,教师重视教会学生用理科的方法解决文科问题。

主体课程有必选课,首先是数学,学生每一年必选数学,必选微积分。80%学生在修完微积分之后。会选修高等数学。学生至少要选修1年的电脑课程,大部分学生还会选数学建模、电脑编程、人工智能等。英语和社会也是主体课程,学生必须选修4年的英语和4年的社会课程。学生必须选修3年的外语,主要有汉语、德语、法语、拉丁语、西班牙语等供学生选择。学生还必须选修两年的体育课、1年的艺术课。科技课程每年有所侧重,9年级学生学生物,10年级学化学,11年级学物理,12年级学地球物理。

学校课程设置当中一大特色就是9年级新生要学习复合型课程,即生物、英语、技术3门课的复合。技术课指的是动手实验、计算机、焊接等实用技术。3门学科之间是有关联的,相关学科教师一起备课,把一年的计划设计好,根据教材设定主题,3门课的教师一起上课,指导学生,如环保主题,生物教师带学生看样本,指导学生研究基本原理;英语教师指导学生看文章,帮助学生提问分析;技术课老师带学生做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技术、器械。复合型课程一节课时间比较长,这样的教学除了学科综合的优势外,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团队精神。中国是班级授课,美国一般学校都是学生走班,45分钟或90分钟之后走班。学生进校之前都互相不认识,走班上课,学生没有一个团队概念,而复合型课程把学生分成几大组。该校复合型课程融合了走班制和班级授课制两种方式的优势,每一组学生都有机会相互了解,团体意识、团队精神由此建立起来。

该校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中国高中学生,比如10年级学生学化学,暑假里就提前自学了化学课程,因此开学后的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学习进度大大加快。必修课之余,有志于化学研究的学生还可以在选修课时选择大学化学课程,每个学生在某一志趣学科中所学的知识面、知识深度远远超过中国学生,不像中国学生面面俱到,人人一样。11年级学生学物理,分为普通物理、AP(Advanced plalement,大学预修课程。编者注。)物理两种,取决于学生是否学了微积分,学了微积分,就选AP物理,一般是数学成绩好的学生选AP物理。12年级学习地球科学,数学非常关键,很多地方要用到数学建模,使用建模的软件来进行天气预测、地震预测。虽然每年科技课程各不相同,但教师每年都要指导学生回顾一下所学过的学科,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

除了主体课程之外,还有大量的选修课程,1011年级学生选修AP课程的物理、化学、生物、纳米技术等课程,其他还有有机化学、神经生物学、地球生态学,等等。选修课程开设的是大学级别的课程,老师先讲授,再指导学生实验,有些课程如生物课要在户外获取大量标本进行分析。

该校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色课程——“第8节课”,这是学生自发形成的,没有学分,学生自己选择做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找老师,除了科技研究,还有文化活动,或者到当地小学讲授科技,或者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有些学生也可以选择找老师补课,给学生相当大的自由度。 

推动人类进步:每个学生的真研究

这所学校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每一位学生都有研究项目,最后一年都必须提供研究成果。学校积极倡导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研究,每学年学校邀请科学家来校演讲,为学生作报告,激发学生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而奋斗。

学生在4年高中生活中,其科学课题研究是有系统设计的,9年级学生刚开始进入高中,先感受一下高中课程,同时要考虑自己的兴趣,思考自己的课题方向,全面规划设计自己的课程,把学校每个学年的学习和暑假学校都纳入到学时之中。如对化学有兴趣,在各个年级选修什么,暑假学校学什么,把中学、大学的课程全部考虑进去,由广到细,由浅入深,最后第4年,12年级学生必须选择科技项目的研究课题来研究。科研项目与课程紧密相连,先有学生的兴趣,学校再设计相关课程,比如有些学生对通过电脑读取人类大脑的脑电波产生很大兴趣,学校因此建立神经科学课程,建立神经科学实验室,不少课程是建立在学生课题的基础上。

学生选择的研究项目都是真实的、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有些研究属高端前沿,因此对科学实验室的要求非常高,公立学校没有资金购买,就想办法寻求相关科技公司、研究机构、大学的支持。85%的学生在学校进行研究,学校在相关单位的帮助下建立了神经科学实验室、能源实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海洋生物实验室等13个高端实验室,另外有15%的学生到外面的大学、研究机构做研究。所有的学生必须自己找研究方向,学生要读大量的科学文献,读学兄学姐的研究报告,与当地科学家讨论问题,有的学生特别有灵感,能够创造自己崭新的研究项目,如有学生研究人造卫星,在课内做研究,在课外寻求社会各界给予支持,找当地人造卫星公司给予支持。学校与公司、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合作,这是学校成功的因素,公司会给学校提供很多机会,进一步推进研究项目,学生提出研究报告给公司。

学校还特别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组织各种活动,如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组织高中学生为小学生服务,周末向当地的小学生介绍科学研究,帮助小学生培养研究精神,从而使自己的学生有一种自觉的社会担当。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科学研究大会,表彰优秀成果,将优秀的作品刊登在学校的杂志上。 

中美对比:我们的问题在哪里?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的外在条件并不特殊,甚至远远比不上中国的高中,特别是不像北京、上海的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那么豪华、那么漂亮,但是他们在科学人才的早期培养上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走在世界的前面,让人震撼。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不加改变的话,未来科学世界的高峰仍然是美国人的,我们很难赶上。大家知道,谁占据了科学的制高点,谁就占据了全球经济的制高点,占据了整个世界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赶上美国,必须改变基础教育的英才培养模式,舍此,别无选择。

很少听到美国人谈论精英人才的培养,因为这个方面他们做得很好,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谈;他们最喜欢谈的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因为他们在教育均衡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千万不要误读美国基础教育,不要以为他们只重视均衡,实际上他们特别重视英才培养。

当我们在痛批英才教育、着力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时候,美国人一边号召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一边悄悄把少数英才少年紧紧抓住,对高端人才进行卓有成效的早期培养;当我们的优秀学生在拼命做题的时候,他们在动手做实验;当我们的精英高中学生仍然在为分数、高考拼搏的时候,他们在做科学研究课题;当我们的英才少年在搞奥林匹克竞赛的时候,他们在研究攻克癌症,他们在制造火箭,他们在开发新能源,他们在做火星探测器。这些年来,我们的重点高中也搞课题,但那多半是点缀;我们也搞研究性学习,但那多半是纸上谈兵;我们的学生也会写科研论文,但时常是老师帮忙,甚至是父母代劳;我们有些高中也有一些像模像样的所谓实验设施,但那多半是博物馆型的,观摩的意义大于动手的意义;我们一些职业技术学校也有一些实验设施,但很可惜,这些学生只会操作,不习惯于创造,而英才学生更是只做题,不去研究创造,不去制作具体东西,不出产品。但美国人是真抓实干,走进这里的13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是堆满了各种工具、材料和各种半成品,看似杂乱无章,但其实自然真实,他们是在做真研究,做真课题,做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做推动人类进步的发明创造。接待我们的一个该校高三学生兴奋地告诉我们: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学生制造的火箭将于2012年春天升上太空。这样的真研究比比皆是,是他们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必修课。

他们将杜威“做中学”的思想,赫尔巴特的学科教学的思想,建构主义的研究探索体验的学习思想,把看似矛盾的各种学派教学思想全部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有效的育人方式,培养了一批批真正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们会做,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学生;他们会读,离开老师的时候,他们自学了大量学科教材、科学著作,形成了比我们的学生更加广博、更加深入的理论知识系统,为创造研究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他们会问,不断地向书本发问,向教师发问,向科学家发问,向自然和社会发问,形成了他们质疑探索的可贵精神;他们会学,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我表达,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文字、用他们亲手创造的物品表达出来。相反,我们的学生多半只会做题。

今天中国最杰出的学校尚且基本停留在应试升学的准备上,国家的创新人才从哪里培养?中国高端科技人才的培养,从起步上比美国至少晚了10(笔者认为,中国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本科,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而美国差不多是放掉了一大批中等人才、初等人才,让他们随心所欲、随行就市、顺其自然,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学到什么程度(数学相当于中国初中二年级水平的高中生,也能够高中毕业),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大量的非学科类的选修课程),但是他们抓住了极少数高端人才,从初中开始就进入到科学素养的培养上。从初中到大学本科毕业,这个10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最容易产生新创意、想象力创造力最为活跃的10年。因此,我们在提倡教育均衡的同时,也要重视少数高智商学生的发展。上海学生参加PISA测试的成绩已经证明了,我们目前的状况是,低端学生不低,高端学生不高。让高智商的学生去重复做一些低层次的试题,浪费了大好光阴,错失了开发他们科学潜质的宝贵时光,让人痛惜,让人扼腕!

这里当然有我们民族文化的问题,我们相对更加功利,更加实惠,更加注重眼前,更加看重分数,就是因为分数能给学生带来好的高校、好的专业。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不能指望即刻改变功利实惠的文化环境,但是可以改变政策,改变招生政策,对极少数高端科技人才,我们完全可以取消高考,代之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素养,比如可以请大学教授以集体质性考核的方式录取学生进入一流高校。要改变一种文化,首先要从改变政策做起,为什么不能解放优秀学生?为什么不能在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抓紧培养高端优秀人才?(选自:《人民教育》2011年第17期)

 

附录有关的博文,作为补充:

1.中美教育理念的差异

受传统文化和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中美教育理念差异较大。

在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有趣的事情。

例如,如果让儿童认识一个圆,中国教师一般要求全体儿童要有统一、明确的标准答案,并且完全统一到教师事先规定好的答案上来,扼杀了儿童的许多奇思妙想。如果美国教师教儿童认识一个圆,多是让儿童自己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想象,自己选择,自己解答,每个儿童都有自己选择的答案。又如,在幼儿园中流行的拔萝卜的故事。中国幼儿园通常的教育是:如果儿童一个人拔不出这个萝卜来,他想的办法就是多叫几个小伙伴,一起来拔萝卜。这种教育情景得出的结论是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还是“人多力量大”。而在美国的幼儿教育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则是让儿童自己去想办法,或用刀子削,或用斧头砍,或用锯锯,提倡依靠自己的力量个人去解决。在他们创设的教育情境中得出的结论是:一切困难的解决要靠自己,要靠创造。遇到问题和困难不是自己想方设法、开动脑筋去加以解决,而是去找别人来帮忙,依赖别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和困难,在这种社会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长期熏陶和感染下,极容易造成富有创造力的顶尖人才的缺乏,可能盛产大量居中间层面的执行者和操作工。近代中国经常“集体无意识”和“国内是虫,出国是龙”的现象的存在,不能不说与这种文化传统和教育理念有关!

例如,体现在中小学教学中,我国更多是靠归纳,美国则更多的是靠演绎。比如,一张16开的白纸能折几次?一般情况下,老师不是去启发学生动手折折,二是任凭学生套用已有的道理和现成的答案来回答说:能折无数次。这样回答对么?对的。从理论上说,只要你不断地折下去,把一张白纸对折,的确能折无穷尽的。而美国中小学教师一般是要求学生亲自折折试试,通过自己年的动手实践探究,看看到底能者多少次。最后美国学生经过自己亲手实验,发现这张白纸只能折6次,再折就折不动了。美国学生当然相信真理,但他们更多的是相信经过自己思考和实践得出来的真理。而中国学生往往相信别人研究,听别人的话,听权威的话,喜欢运用已有的道理来回答未知的问题,自己却不亲自去实践探究。这样做的长期后果是,造成了学生只知道应用现成的理论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就是我国教育理念与美国的差别。

所以,表现在教育理念上,中国提倡集体主义、整齐划一,讲究人多力量大;相信书本老师,相信现成的理论。而美国则提倡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相信自己的实践探究和亲身经历,提倡自我选择,我的事情我做主,极其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体诉求。

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刻根源,教育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国家体制、主流价值和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

从政治体制上看,中国从奴隶社会起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大一统的集权思想根深蒂固,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少数服从多数,群众服从权威。从文化传统上看,儒家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君权思想,尤其是经过汉代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改造和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扬光大,“存天理,灭人欲”忽视个人价值,倡导服从封建帝王伦理的文化宣传和思想禁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父叫子死,子不死,谓之不孝;君叫臣死,臣不死,谓之不忠”。这种文化虽然经过明清两代仁人志士的批判和清算,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的五四运动,在西风东渐的历史背景下,祭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大旗,科学和民主从此走向我国。如果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根本上并没有动摇和荡涤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封建思想依然有非常肥沃的生存基础,一旦客观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成熟,便死灰复燃,将刚刚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烧得千疮百孔,将国家经济社会推到即将崩溃的边缘。

而美国的社会制度实行联邦制,法律规定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政府首脑对选民负责,对下负责,几乎不敢对人民群众指手划脚,得罪了选民就失去了官职。在1776年通过的美国《独立宣言》中,有这样的话:“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响亮地喊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自由、民主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和治国理念。因此在文化上注重对自由、民主的宣传,提倡团队合作,更主张个人竞争,个性张扬,个人奋斗。特别是一些草根阶层靠个人奋斗而实现成功的人士,往往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崇敬。

每一种理论和理念都没有绝对的正确与不正确,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科学的方法是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充分发扬我国各类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和借鉴美国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克服不足,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做出更大贡献。

2.中小学精英教育应成为国家战略

前几天,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了美国寄宿制高中联盟和美国寄宿制高中十校联盟的网站,浏览后大开眼界,收获颇多,完全可以用“震惊、震撼”两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和感觉。

我也曾两次赴美考察美国的基础教育,期间访问了十几所大学和中小学;曾阅读了中国人或者美国人写的介绍美国中学教育的图书,如薛涌的《精英的阶梯》、《一岁就上常青藤》,王定华的《走进美国教育》、《透视美国教育》,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亚力克·克莱因的《揭秘美国最好的中学》,魏嘉琪《美国中学生报告》,方帆的《我在美国教中学》,平章的《去美国读中学》以及《齐鲁名师美国行》等著作上百部,也曾听远在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皮博迪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读博的女儿向我介绍美国的寄宿制高中学校,但这一些都没有比这几天上网对美国寄宿制高中学校的了解更透彻、更清晰。

欧美国家实行的是精英治国,历来重视精英人才的培养,对于精英人才的培养可以说不计财力物力,形成了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三分天下的局面。公立学校主要面向大众,实施普及教育,体现教育公平,但也有面向精英的优质高中;私立学校主要面向高收入、高智商、高素质的学生,实施精英教育,体现教育的不均衡性;教会学校主要面向教徒子弟和收入低的阶层,体现宗教的普世价值和人文关怀。美国的寄宿制高中多是私立学校,以办学历史悠久,经济实力强,校园占地面积大,教育设施先进齐全,教育教学质量过硬、师资队伍雄厚,注重学校文化的多元化和学生全面发展,办学特色鲜明而闻名于世,为美国输送和为世界各国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精英人才,备受人们关注。学生十分聪明且用功,教师水平高且非常卖力,学校都十分重视特色的打造。在《寄宿制学校缔造精英人才》博文中,我曾详细介绍过美国的寄宿制高中,在此不再赘言,顺便想谈谈我国高中教育的问题和弊端。

对中国高中学校的问题和弊端,多指向于学校的应试教育倾向,指向学校培养的人才创造性不足掌握知识有余的问题,提出规范办学行为,落实课程方案,实施素质教育,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切中当前高中学校时弊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不用置喙。

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高中学校因为管理上整齐划一统得太死,发展上削峰填谷低档均衡,投入上财力不足发展乏力,致使学校管理不自主,办学无特色,育人质量不高,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造成千校一面,长期处在低水平徘徊不前!一个直觉的想法就是:不可否认按目前这种齐步走、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走下去,实在是问题多多。

有人指出我国解放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和培养的学生创造力不足,依我看来原因并不如此简单!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大一统的教育和科研管理体制,一元化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倾向,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负面作用,科研投入不足和设施落后,科研人员收入低积极性不高,在基础教育领域里过分追求教育均衡,中小学财政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严重缺乏精英教育,优生得不到优育,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劳动者和一线工人,而缺少顶尖的科技精英人才。

娄行健说:“新中国教育发展60周年,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达世界第一,达到2907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3%,但是,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上,中国内地教育必须承认存在严重的不足——不仅与美国相比如此,与当年西南联大的办学,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办学相比,也存在差距。”

人民大学著名学者张鸣讽刺说中国只有一所大学,叫“教育部大学”,其他大学都是“教育部大学”分校、分店,校长不过是店小二而已。虽然张鸣教授说得狠了点,仔细想想却不无道理。那么我们的高中学校呢,不用多说,看官自然心明。

想当年,美国高中教育也曾走过一段弯路,过分纵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选择,致使教育质量下降,失败学校大量出现,1957年在前苏联卫星发射上天以后,才有所警觉,急忙发表教育报告《国家处在危机之中》,颁布《国防教育法》,增加财政投入,大力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增加课程和学科教学的学术性,大力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日本学者和政界领袖在反思最近20年来日本经济低迷、国家地位下降时说:日本就像一艘太平洋中航行的巨轮,因为缺少英明的船长而不知驶向何方!其根源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过度推行愉快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学业成绩下降,学校失去特色,优生不能优育,精英人才流于平庸而导致的。

中国旅日学者孔健祥林也发表文章说:“宽松教育”的日本很难出优秀的人才。他说,最近日本的教育也不行了,学生水平和素质下降了,一组明显的数字让日本媒体掀起轩然大波。就日本整体学生的学力(学习能力),在经济协力开发机构评价下为(OECD56个国家中排到第10位,而在4年前进行同样调查时,日本排在第6位。教育界人士和家长普遍认为,这是5年前,日本大力实行“宽松教育”所造成的。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今天的日本却恰恰相反。学习内容和课时的减少,绝对评价法,都使日本的教育水准难以跟上世界的潮流。有教育家分析说,是否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会影响到整个教育水平。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习题,日本学生的大多数只会按部就班地套用公式,而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比较薄弱。另外,在此测试中,日本学生的白卷(空白题)率也比其他国家高出近10个百分点。这也说明,竞争意识明显不如其他国家的学生。长此以往,日本是否还能维持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就成了不得不重视的问题。现在,很多做技术的专业人员都反映,不愿与1989年以后进入小学的“准宽松教育世代”共事。原因主要是,这个“世代”缺乏拼搏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去年94日,在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35中时,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表达了他的忧虑之情,发表了长篇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切中时弊,如醍醐灌顶,惊醒当前的教育决策者和官大的教育工作者。他说:“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有许多担心和意见?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任继愈老先生90岁生日时,我给他送了一个花篮祝寿,他给我回了一封信,这不是感谢信,而是对教育的建议信。我坦率告诉大家,他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有一种危机感,他尖锐地指出了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多次看望钱学森先生,给他汇报科技工作,他对科技没谈什么意见,他说你们做的都很好,我都赞成。然后,他转过话题就说,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话他给我讲过五六遍。最近这次我看他,我认为是他头脑最清楚的一次,他还在讲这一点。我理解,他讲的杰出人才不是我们说的一般人才,而是像他那样有重大成就的人才。如果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这些年甚至建国以来培养的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还不能说在世界上占到应有的地位。最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英国首相布朗作了一次科技报告,他一开始就讲,英国这样一个不大的国家仅剑桥大学就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值得自豪的。他认为应对这场危机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是人才和人的智慧。其实,我们的学生也是很优秀的,在各种国际比赛当中经常名列前茅,许多到国外留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也很好。我们出去这么多留学生,也成长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各行各业,但确实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每每想到这些,我又感到很内疚。”

温家宝总理为中国教育发展把准了脉搏,看准了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的指示要求,中国的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思,尤其是教育管理者、决策者。我们应该承认,在天赋和能力上人与人是有差别的,智力超群富有创造潜力的儿童大有人在;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说过“一个普通人,经过不断的艰苦训练成为跨栏运动员是有可能的,却很难、几乎不可能成为刘翔那样的世界顶级选手。这是因为,个体天生是有差异的,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对不同的人施以适合的教育,才能让他们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在国家高端科技创新、推动历史前进和主导社会经济发展上,精英人才的作用远比普通劳动者突出和重要,精英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制高点,精英人才的培养应该旗帜鲜明列入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基础教育领域千万不能为极端的教育均衡迷住了眼,必须大力加强精英教育和精英培养,建设科学完善的精英人才培养制度和机制,通过有偿转让或者股份合作的形式重组学校,使高中学校自然分类,使优生得到优育。

知古才能鉴今,知外方可省内。

有人也可能说我们是在瞎子摸象,但起码也要做一个聪明的瞎子,即反复摸遍大象的全身后再说话。祖师已远,但祖训不可忘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唐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中动情地说:“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教育是直面未来的事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周期长,见效慢,不可逆转,不能复制,大力培养精英型(创新型)人才刻不容缓。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无论在决策中,还是实践上,稍有失误,必将贻误后人,祸害国家和民族。

 

文章录入:yws    责任编辑:y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