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与思考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做人求真的主战场。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的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双方平等、积极、探索的互动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在最近的听课及与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如下几个典型的问题,特别提出来,望能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大家共同探讨并寻求有效解决方法。
一、部分教师的备课与课堂教学内容不相符合。备课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思想不够重视,认识不清楚,教学目标在课堂设计中没有落实,精心备课成为空话。
作为教师,若是没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就没有潜在的内动力,如果只靠上级行政部门的督促与检查,其工作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所从事的是人类灵魂的塑造工程,我们的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热爱学生、忠诚教育事业是我们教师的天职。
二、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实际,缺乏“备学生”、“备学案”这一必要环节。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仍然拘泥于教材,没有进行有效地取舍、组合、拓展、加深,以更好地适应于所教的学生。
新课程要求我们合理使用教材,而不是生硬地教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取舍。如果一味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追求教科书的完美,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基础,记忆力,理解力等因素,这样的课堂就根本谈不上互动,白白浪费了学生时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人为扼杀。
我们强调“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课堂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不能为教书而教,而要为学生学习而教,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地处理教材,该删的删,该略的略,该补的补,不能强求一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而达到教给方法、学会知识、提高能力的效果。
三、多媒体手段使用不到位,个别教师为图方便,把课上所有该板书的内容全“灌”入电脑。课堂上,学生只是在“看影”,学生的思维处于休眠状态,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情绪、认知、思维反应的观察和了解。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有阻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要与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相结合,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使用与否应以是否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为衡量标准。教学中,我们更重视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互动,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也不能替代的。
四、师生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主要表现为:
1、忽视与学生交流。有的教师上课面无表情,虽然声音上有点起伏,但是和表情相对照,似乎有点不和谐。有的教师讲课绘声绘色,可目光却游移于天花板或别处,而不是正视学生。
课堂上教师应该永远是精力充沛、饱含激情,通过言语、手势和眼神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眼神的交流,及时捕获从学生方面反馈的信息,随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2、对学生尊重不够。一些教师在用自己脑海中优秀学生的框架来约束学生,因为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要听我的,我说的就是真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师生之间很难平等,更谈不让对学生的尊重。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自己的学生,认识到他们的个性差异,互相学习,也许学生的一些有创造性的东西,会对教师有所用,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引导其向良性方向发展,而不要只是单纯的否定、批评。
3、缺少人性化教育
现在不少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输入知识的机器,课堂上只有说不完的知识,而没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感受到除知识外的教师魅力,而这种魅力则是一种长久的学习动力。
中学生往往比较感性,许多学生仅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这门课。课堂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听课反映,适时调整课堂计划,同时加上一些人性化的教育,对学生进行非智力性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我想,这些不足也许是导致我们看似整日忙碌,而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吧!凡是与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的,其结果必然是误人子弟。因为我们不想误人子弟,所以我们才不断反思,不断进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