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处
您现在的位置: 福州文博中学 >> 教研处 >> 课程改革 >> 教研处正文
实践中探索 反思中总结
高中新课程研讨会总结
作者:yq    教研处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032    更新时间:2008-1-3

 

实践中探索  反思中总结

 

                                  ——第二届高中新课程教学研讨会总结

 

新课程是一场空前的教育变革,新课程提出的理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比,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以往由学生适应课程的被动局面,建立起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代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我们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两年来,我们老师不断通过各级培训进行理论学习,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正在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老师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用心探索,努力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然而,对新课程理论的困惑、实践中的尴尬,应试目标与素质教育间的差异等等,常常困扰着我们。为了更进一步理解课改精神,探讨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1122我校顺利召开了高中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与会老师对一年来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提出了不少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指出了今后工作中的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与会老师们的发言,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领会新课程理念是转变教育观念的前提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则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突出表现在: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形式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为达到这一要求,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然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碰撞的过程。如果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如果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深透,就很可能导致教育观念的“盲从”。

譬如:我们有时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而有时这种合作是盲目的。且不说学生是不是围绕指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同一小组由于学生程度不同,这种讨论的发言权基本上是各组成绩好的学生所霸占,差的学生只能作陪衬。这种热闹的场面却常常被看作是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不错,合作学习的确是新课程教学的很重要手段,然而我们绝对不能忽略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如果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到位,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对小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情景缺乏有效的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又侧重个人,那么这种合作学习是弊多利少的。

再如,有些课堂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于是我们就用“很好”、“你真了不起”等一些机械性的语句去赞扬每一位学生,纵使这位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是多么的简单,而他的答案又是多么的牵强附会。这种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最好而沾沾自喜,长此以往,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探究。

以上例子表明,如果不能深入领会课改精神,一味追求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我们将极易走入教学误区,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加以避免。

二、钻研教材、用好教材,缓解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课程资源开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牵着学生去“钻”教材,学教材,教材被神化了,被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这是一种极其狭义的教学。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可怜的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中再也不以“本”为本,不可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教学中要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几乎涉及到各个学科,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呢?

这就是在认真学习课标、领会课标精神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从而活用教材,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学中不要过分关注教材中的某一道例题、某一道习题是否讲解了,应重点关注这些例题、习题所呈现的知识、能力、方法等本质性的内容。这样,我们便可以解放思想,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与重组,甚至打破教材原有顺序进行教学,去思考是否有更好更精练的例题习题去替代教材中相关内容,是否有更简捷的方法、更合理的途径去实现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材、学生、教师等课程资源,才有可能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

但是,能对教材进行活用的前提是基于我们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

此外,对教材的处理不能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使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在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时,也不可只顾学生兴趣,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味地进行删减或更换,这样就被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限制,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感受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机会。这是我们在进行教材处理时极易忽视的问题。

三、创造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体验、感悟、探究的全过程

传统教学突出和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创新,影响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基于此,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为新课程极力倡导。探究学习中我们强调的是探究的程序,即探究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一般说来,开展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是: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形成解释以及最终的交流评价。

这是探究学习模拟科学探究的外在的“形”,在教学中我们更看中的是渗透科学探究的“神”。科学探究的精神主要表现在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求证精神。科学探究的“形”与“神”是相互依存,“形”是基础,“神”是灵魂。没有前者,后者就会失去载体,无从把握,实践上也难以操作。缺乏后者,前者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正是当前我们探究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有些课堂上探究活动比较随意、肤浅、仅局限于表层的活动,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探究过程应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没有体验、没有反思的活动是毫无价值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探究学习中,如果事先机械地安排探究路线,组织学生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每一步,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最终结果,而这其中没有学生对现象、事件和观点的质疑,没有对问题的自由性探索和观察实验的自主性设计,就无法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最终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对探究活动的指导水平,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对活动的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视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关系,在探究中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指导和培养。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追求探究的教学方法。不能什么东西都用研究式学习。在教学中,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收获的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讲述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小的成本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谈到新课程时,有些老师就想到一定要体现探究精神,课堂上一味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讲述法是教学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学情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新课程呼唤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教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

新课程强调发挥人的潜能,而人的潜能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这更需要师生间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而不是靠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因此,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师生合作的前提。对今天的新课程而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加迫切、更加必要。

我们每一位老师对什么是恰当的师生关系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我们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无论以前我们与学生是怎样的一种人际关系,但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被新课程所要求。

然而,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最重要的秘诀是:老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挖掘学生身上的向师性因素可以强化、激励学生的自尊心,也能融洽师生关系,为师生合作打下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学的教育手段提供条件!

五、巧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充分调集资源,有效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生动地再现学习内容并能实现学习过程的互动,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肯定多媒体的应用价值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必须恰当、得法,要符合教育规律。针对一些多媒体应用不当的问题,我们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贴近教材。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要与教材的科学性、人文性相结合,切忌粗制滥造、牵强附会、撇开多媒体课件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目的。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设身处地从教学实际出发,才能使多媒体教学发挥最大优势。

其次,要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现在的教学媒体中,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并存,现代媒体固然有它不可抗拒的魅力,但传统媒体也有其无法取代的作用。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互动,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也不能替代的。如果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单纯地操纵机器,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会失去。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就应该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再次,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不能简单地把所有能用电脑展示的内容全“灌”入电脑。从而导致在课堂上教师围着键盘、鼠标转,教学活动成了学生“看影”,学生的思维处于休眠状态。教师不可忽视对学生情绪、认知、思维反应的观察和了解。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让他们失去了“课堂主体”的作用。

总之,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设计好课堂教学,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和多媒体交替应用,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一味追赶潮流,让课堂变成“机灌”,只有在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的基础上,巧用多媒体,才能使其发挥最大优势,反之会带来不少负面作用。

六、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付高考的关系

有的老师担心如果我们一直强调新课程理念,教学中强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这会不会影响到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今天的教学方式能不能适应一两年后的高考,高考的优质量才是我们办校的生命线。

不可否认,目前国家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与陈旧的评价制度仍然不太和谐。

但是,一方面,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这种不太和谐的现象势必会逐步得到改善。今年上海的高考改革已经传递了一个信息:高考的改革将逐步向新课程改革的方向靠近,这是今后教育改革的趋势。

另一方面,我们说课改与追求教学质量不仅不矛盾,而且课改正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事实上,新课程强调的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关注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成为自觉学习者和有效学习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从而更有效地使学生获知识与技能。新课程坚决反对以强迫命令、“注入”灌输、机械训练的方式来达到“高质量”,这种方法训练的学生一定是将来高考考场上的失败者;新课程反对通过片面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甚至牺牲学生身心健康的方式来达到“高质量”;反对以只顾“优生”,放弃“学困生”的方式来实现“高质量”;反对只抓学科教学,甚至只抓考试科目,不顾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方式来达到“高质量”。

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同时,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抓教学质量、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抓升学率。抓教育质量,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改进教学过程和学习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根本;应当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主要支撑。

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现行的高考制度还不能与素质教育相和谐,一味追求新课程理念而不去关注高考动向也是不可取的。所以,为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我们的目标是:既要强调新课程理念、重视终身教育,又要重视近期成效、培养我们的学生精于应付目前的高考。

如何才能做到呢?

我们可以分两大步走。

第一步,在高中三年的新课未结束之前,即高三总复习之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课改精神,教学中不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关注过程、方法,关注情感、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因为后两者乃是隐藏的潜动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潜能。强调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不但能立竿见影地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还为学生的后继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如果过早地抛开后两维目标而只是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势必对学生后续学习的能力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第二步,进入总复习阶段时,由于新课结束,探究新知的内容相对大大减少。复习、巩固、运用旧知识是教学重点。这时,为使我们的学生能适应目前的高考,我们就要把教学目标重点转移到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多地采用高效率的讲授法教学,重点突出知识与技能。备课中要更注重试题研究,教学中渗透考法指导,培养学生应试能力。

新课程为我们展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凡一切不适合新课程理念的传统思想及行为都必须进行改良或摒弃。我们在这里所作的总结反思,只是掀开冰山的一角,还有更多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更多的行为需要改良,课改之路艰难而漫长。不过,我们坚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明年我们再相聚进行新课程教学研讨时,我们将会有更多的自信,更多的感慨,更多的成功经验可以交流,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教研处录入:yq    责任编辑:yq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信箱|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8 福州文博中学(fzwbzx.cn)网络中心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洪山镇梁厝路171号 电话:0591-83738217 83738231
最佳浏览分辨率 1024×768 闽ICP备08000849号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06-08 www.fzwbzx.org/fzwbzx.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