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

第三十八期党员学习材料
作者:佚名    党支部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33    更新时间:2011-7-6

〖创先争优中心组材料〗

 

【人民是永恒的政治坐标】

 

“七一”重要讲话向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了“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时代课题。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奋斗,这是共产党人最为鲜明的政治本色。“四大危险”的论断极富忧患意识地剖析了损害政治本色的现实挑战,是对全党的殷殷告诫。

“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向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了“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样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课题。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90年的奋斗史包括60多年的执政史,无时无刻不在拷问这些问题。那些浴血牺牲的革命先烈,那些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用生命和奋斗回答着这些问题: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就把“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作为人生的坐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始至终为人民利益奋斗,这是共产党人最为鲜明的政治本色,也应是中国共产党与古往今来一切其他治理者最为本质的区别。

岁月长河中,有传承与光大的行进,也有消磨和腐蚀的风险。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今天的共产党人,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不仅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而且面对“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大危险”,极富忧患意识地剖析了损害政治本色的现实挑战,是对全党的殷殷告诫。

精神懈怠则无法凝聚人民力量,能力不足则难以满足人民期待,脱离群众则极易违背人民意愿,消极腐败则势必危害人民利益。如果任由这些危险成为现实,不仅使党员干部精神堕化,权力异化,“朝气消而暮气生,锐气遁而惰气深,清气降浊气升”,更会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伤害,最终将影响人心向背。

这样的认识,绝不只是逻辑上的推演。以政治本色这面明镜作为鉴照,现实中一再响起危险的警报。我们从未忘记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但也需警惕“替谁说话”等脱离群众的言行;我们从不缺乏突破禁区的改革勇气,但也要看到一些干部畏首畏尾的疲态,把问题拖大拖炸,将矛盾“击鼓传花”;我们从未减弱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但也应直面贪污腐败易发多发的严峻形势……

历史教训,殷鉴不远。苏联解体前,苏联社会科学院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能代表工人的占4%,仍能代表全体人民的仅占7%,认为代表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却占85%。一个不再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注定要“雨打风吹去”。

历览兴衰治乱,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密切联系群众是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最大执政危险。“七一”重要讲话一万四千余言中,“人民”一词出现多达136次。如此高的频率,折射出执政者对人民的尊崇——永远不能忘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把群众“当亲人”;更彰显了对党的前途命运的深刻认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才能获得执政基础和力量源泉,才会赢得更为光明的未来。

今天,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检验着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也蕴含了新时期永葆政治本色的关键点。思想观念多元,秉持公心、谋求公利才能凝聚人心;利益诉求多样,善听民意、善用民智才能达成善治;改革攻坚克难,洞察规律、砥砺勇气才能乘势而上;发展矛盾凸显,尊重权利、包容共享才能促进和谐……

75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次接触中国共产党人,就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和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站在90年历史新起点上,如何让人民成为永恒的政治坐标,如何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每一个党员都有责任作出回答。

 

【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甚至给人鸡同鸭讲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欣赏理性平和讨论,期待闻过则喜的态度,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动辄给对方扣上吓人的帽子,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对待批评建言,非但不虚心听取,反而搞起了诽谤定罪,甚至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

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在这个意义上,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如果说前者的狭隘只是语言暴力,后者的狭隘则可能带来真实伤害,比如彭水诗案灵宝帖案;如果说前者的包容体现的是素质修养,后者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要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不乏各种偏激声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而不能主观地归之为对着干。相反却应看到,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其实,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所谓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只有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决策。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所以邓小平才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所以中央领导才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求同,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凝聚、升华。(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从怎么看迈向怎么办

媒体既不是事件的起点,也不是终点。对于转型期中国产生的问题,既要弄清怎么看,更要明确怎么办。面对社会关切,我们需要应对,更需要行动:从舆情应对走向问题破解,从怎么看迈向怎么办

翻检近年社会热点,从紫金泄污到哈药超排,从毒奶粉健美猪,从开胸验肺到跳楼讨薪,各种不同事件背后,演绎着类似的社会症结。如何看待这些热点,实际上也就是如何看待发展中的问题。一些人抱怨,许多问题都是媒体惹的祸。应当看到,确有媒体为吸引眼球不惜炒作,写言过其实的报道、发耸人听闻的议论;也应当承认,没有媒体的介入与监督,这些事件不会如此引人关注。但更应该强调,解决社会问题,新闻媒体理当承担社会责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客观公正的报道,全面呈现社会状况,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促成共识。而抱怨者也需自问,如果没有媒体监督,诸如强制拆迁、企业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及其引发的负面评价,是否就不会发生、不复存在?社会问题是否为媒体报道所催生,公众信心是否被舆论渲染所破坏,但凡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点科学理性思维,都不难得出正确答案。媒体既不是事件的起点,也不是终点。因为存在是第一位的,反映是第二位的。新闻报道,不过是还原了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矛盾构成。事情的出现、情绪的爆发,其根源决不是媒体报道了,而是问题本身就是客观存在。同样,媒体也绝不是事件的终端,不会因为媒体沉寂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万事大吉。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识到,一个好的社会不是没有问题,而是能够正视和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强调对于转型期中国产生的问题,既要弄清怎么看,更要明确怎么办。怎么看,是认识,是舆论引导;怎么办,是行动,是解决问题。怎么看固然重要,怎么办更为关键。当南京市民关注地铁工程不当砍伐的梧桐树事件,演进为地方政府出台保护古树名木规定;当云南警民冲突的孟连事件,化解后形成干群一心的孟连经验,我们看到,突发事件之所以成为事态拐点,舆论监督之所以成为治理契机,都是因为把功夫下在了怎么办上。这同样提醒我们,在日常治理中,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舆论引导是第二位的。处置热点事件,不应只是宣传部门危机应对,展开舆论公关,而需多个部门携手联动,化解现实矛盾,解决实际问题。面对社会关切,我们需要应对,更需要行动:从舆情应对走向问题破解,从怎么看迈向怎么办。事实证明,委过于人地否定问题,不如头脑清醒地正视问题;掩耳盗铃地回避问题,不如釜底抽薪地解决问题。有些干部误以为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殊不知病根不除,热点只是暂时休眠。只有以勇于担当的精神,正视热点、解决问题,才能使社会治理更加积极主动,从维持稳定走向维护和谐。也正因此,中央一再告诫各级党员干部,在群众有危有难、有险有乱的时候,要勇于走到群众中去,认真听取群众利益诉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

言能听,道乃进。在建党90周年之际,在我们党已经成功执政60多年、面临巨大历史机遇和严峻现实挑战的关键节点,一切常怀忧党之心的党员干部,都应恪尽兴党之责,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探寻怎么办的路径与方法,确保人民群众利益得以维护,社会主义中国长治久安。

 

 

党支部录入:yws    责任编辑:y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