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

第九十七期党员学习材料
作者:佚名    党支部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172    更新时间:2014-12-16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福州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加快建设法治中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解读(节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20-23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通过了三个文件:第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第二个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三个是《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这三个文件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公报》是《决定》的纲,集中《决定》的要点、亮点;《决定》是核心,是本体,全面阐述依法治国的大政方略;《说明》是对《决定》最为权威的注释。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四中全会作为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的中央全会,它的召开充分说明了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法治的高度重视,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这个战略全局来谋篇布局的。这次《决定》是我们党做出的第一个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它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描绘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总蓝图,作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部署,发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动员令,是奋斗宣言和行动纲领,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书记在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有两段关于法治的讲话。他说:“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驰,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总书记又讲了一段法治和人治问题,这个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地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松弛有关。”这就把法治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国家要繁荣、昌盛、稳定,必须要靠法治,法治做不好,就不可能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而持续走向繁荣。

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有四个法治标准:一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二是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三是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四是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当时把这四个标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标准,现在来看,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是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为什么呢?因为法治在一个国家发展进程当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经济的发展只能代表一个国家发展实力的一部分,包括军事、包括科技也是一样。那真正有实力的是什么呢?是制度文明、政治文明,这种制度和政治文明所蕴含的历史,以及所代表的价值方向,与其他物质文明相比,更有价值。从世界范围来看,能够获得所谓人类最珍贵的文明是什么,就是法治,所以它是一个国家价值的体现,也是政治文明高度的标准。

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划时代的一步。因为我们讲法治不是简单地把法律当作工具去看待,更多的是把它看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一种共同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本身,对于一个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这次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就是说我们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我们国家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那什么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呢?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呢?就是法治,因为法治是制度的最高形态。怎么才能体现一个国家制度的最高级形态?无一例外每个国家制定的法律得到良好的实施是最关键的,现在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打个比方,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改革是很难进行下去的,每一项重大的改革都是以法治为引领推进和保障的。比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如果法律不做及时地修改,那就会出现法律和改革之间的巨大冲突,一方面政策改了,但是另外一方面法律没有修改,这肯定是不行的。法治和改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最重要的是法治要起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制度体系才能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定型,越来越向法制化方向迈进。最理想的就是当一个国家的各项治理制度、治理体系完备之后,最终以法治的形式呈现,没有法治很难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

(三)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概念,过去我们都讲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但是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概念,也就是说国家要依法治国,对执政党而言要依法执政。现在习总书记把这几项内容合在一起,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一起建设。

把依法执政纳入整个国家和法治体系、法治框架,实际上就是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关于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数量是非常多的,去年还专门发布了党内法规体系,党内法规的制定条例和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办法,俗称党内的立法法。制定党内的规则,包括党章、党内法规、党的规范性文件意见等等,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权限、程序,这说明我们在执政方面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用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依靠法治来加强提升我们党执政的能力,治国理政的能力。

(四)约束规范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997年刚刚提出依法治国的时候,很多人对这个概念还是有隔膜的,不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之后,很多地方就开始提出各类依法治理的口号,包括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依法治村、依法治家,各行各业提了很多的口号。这些口号提的对不对,也对也不对,对的地方是一个国家推行法治,依法治国必须落实到方方面面,所以推进依法治理有必要。另一方面,对法治本身有误解、误读的表现。因为法治的核心不是治老百姓,如果说用法律治老百姓的话,那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法治,如果法治的重心放在治老百姓上,那就背离了法治的含义。什么是法治?就是法的统治。它强调制定良好的法律,在全社会得到遵循,强调法律至上,强调程序正当,强调规则,也强调平等。所以,法治不是简单管老百姓的法,那只能叫制度的制,真正的治是法的统治而不是人的统治。

国家机关也好,企事业单位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大家按照统一的、平等的规则来履行自己的义务,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才是法治。现在都在讲法治,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什么呢?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宪法和法律的尊严高于一切;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三,一切组织机构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第四,立法要发扬民主,法律要在群众中宣传普及;第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决定》起草过程、基本考虑、基本框架

(一)《决定》的起草过程

今年1月份中央政治局决定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由习总书记亲自担任起草组组长,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14个省区市调研,各个地方虽然充分肯定了我们依法治国的成绩,但是也指出了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决定》的征求意见稿征求了党内外三千多人的意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审议,最后才提交四中全会审议。所以说这个《决定》是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形成的。

(二)《决定》起草的基本考虑

主要基于五个基本考虑:

1、体现“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召开的一次专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实际上这句话讲清楚了四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以及“三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十八大是研究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研究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是研究法治。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动力,法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保障,就是总书记讲的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是姊妹篇,是两个轮子。改革和法治是两个轮子,我们可以把全面建成小康和改革、法治看成是一体两翼,全面建成小康是一体,两翼一个是改革,一个是法治。四中全会作为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研究法治的中央全会,充分说明了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法治高度重视,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这个战略全局来谋篇布局的,是有深远意义的。应当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法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2、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我们的总体布局是什么呢?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同时围绕治党治国治军,这次党政军全部纳入到依法治国的范围。依法治军的内容也很丰富,内政外交国防都涉及到了,不是就法治讲法治,而是全面围绕我们整个党的事业布局来谈法治。

3、反映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法治主要是四个环节,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主要是围绕这四个方面来作出工作部署。

4、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就是面对这些问题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去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直面问题,回应期待。习总书记在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如果搞得不疼不痒,不解决问题,那还不如不搞这个《决定》,搞就是要破解体制机制难题,要切实解决问题。

5、立足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又不照抄照搬外国模式。

以上是《决定》起草始终贯穿的五个基本考虑。

(三)《决定》的基本框架

《决定》共分为七个部分,1.7万字左右,部署了重大法治举措和改革举措180多项,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导语和第1部分,属于总论。是《决定》的总纲,这一块特别重要,也写得非常精彩,它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阐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等这些重大问题。

第二板块:第2345四个部分,分别讲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重点任务。

第三板块:第67两部分,着重讲保障,讲的是队伍建设保障和党的领导保障,加上结束语,号召全党全国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三、《决定》的基本内容

《决定》由七个大方面的内容构成。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四)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五)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六)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七)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文博中学党支部整理)

 

 

党支部录入:yws    责任编辑:yws